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南菁暑期陕西非遗文化研学行(三)

睁开惺忪的双眼,伸展了蜷缩在被窝里的身体,新的一天又缓缓拉开了帷幕。不知不觉,我们来到古城西安已有两天,回味着目睹的种种,经历的种种,脑袋里还回荡着欣喜。虽然四肢仍是酸痛疲倦,不怕,这个古城还有待我们去聆听,去探索……

    第一站——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

    站在秦兵马俑的博物馆入口前,细雨绵绵,它轻触我们的脸颊,也笼着这个藏着千年文化的宝地。虽是朦胧,但丝毫不减它的雄伟霸气。西安果真是个旅游胜地!全世界的人们欢聚在这里,来共同见证这泱泱秦国的恢弘壮阔。

那几匹千里马双眼有力,坚定地望向远方,浓密的鬃毛,流泻着力与威严。它们精神饱满,整装待发,似是随时准备奔赴战场。马上的丝丝纹路,极具逼真的神态与动作展现了秦时工匠的极致技艺,体现了华夏人民的智慧结晶。

    博物馆中存放兵马俑的有三个坑,进入其中,有昏暗的,也有亮堂的,只是,人都是一样的多,好不容易找到一道缝隙,才得以一睹那文明于世的奇迹。那人,那马,齐站立于此,不得不钦佩古人之智慧。

然而,这些毕竟只是经过今人修复,在一个小坑里,我看见了一些兵马俑的残骸,它们静卧于此,或缺肢体,或有裂缝,它们急需修复,这不得不让我想到,有多少兵马俑在出土时是完整的,又有多少人为修复此付出多少的时间和精力。在中国还有很多珍贵的文物和兵马俑一样等待修复,但是,我们对它们了解多少呢?我们并不需要全部投身于此,但至少,我们绝对不可以让它断流。是否,我们可以从现代生活中脱身一会儿,面对这千年古物,去寻找先人的足迹。再望兵马俑,它们依然静静地站着,一如千年前一样。

在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有一尊“镇馆之宝”跪射俑。它是唯一一尊保存完好,未经人工修复的兵马俑。跪射俑,身穿战袍,外披铠甲,头顶左侧绾一发髻,左腿曲蹲,右膝着地,双手置于身体右侧作握弓弩待发状。它的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细看其精美做工,从发髻,盔甲,盔甲上鲜艳的色彩,再到鞋子上的纹路,无一不体现出古代雕塑业之发达。它经历两千年的风雨,屹立不倒,我们在感慨中华儿女智慧时,是否也学到一种含蓄内敛。就因为它的重心相比于其余立式俑低,整个身体呈现三角形,身体的稳定性增强,所以它挺过两千年的风霜雨雪,得以永存。历史长河缓缓流淌,它永远会站在历史最高点,睥睨一切……       

 下午我们驱车来到了永兴坊,看着交错纵横的巷子与熙来攘往的人流,与昨日博物院的清冷庄重截然不同,红黑相间的古朴店家之间弥漫着尘世的烟火气息,融着各色美食的扑鼻香味,叫人瞬间就畅快了许多。

陕西的肉夹馍是出了名的,自然要品尝一番。永兴坊内出名的潼关肉夹馍,光从馍来说,就和平时吃到的不太一样,不是又大又厚的面饼,而是薄脆的一层,里面塞了满满的肉,真的只有肉,金黄喷香,但整体不会给人油腻的感觉,就像是一切都恰到好处的滋味,只有亲身品尝才能体会的滋味啦~

    说到陕西,另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臊子面了。岐山臊子面是很有名的一家,它的臊子面没有多余的配料,面上浮着一层透亮的油,汤底很清,泛着淡淡的红,铺了一层碧绿的葱花,从视觉上就抓住了眼球。面入口是很顺滑的感觉,在齿间穿梭,汤底应该放了醋,隐隐的酸,但更多的是面条本身的味道,不冲喉,是温和的香。

    在人群中艰难地行走之时,街边的一辆小车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麻辣肝碗托,长得很像这边的凉皮,但完全是两种感觉。口味有些重,辣,酸,咸交织在一起,冲击着味蕾,碗托更是一种新鲜的东西,口感真的超级独特,像是凉皮和凉粉的结合体,非常奇妙。但是由于配料有猪肝,口味也比较重,有些朋友需要三思后吃哟~

    接着我们有幸观赏到流传久远却即将失传的皮影戏。

    观看皮影戏的地方颇有古时茶馆的味道,木桌木椅排的齐整,令人也想叫壶茶,就着热气,听那台后的戏说。较暗的灯光,使得中间白幕布闪着莹莹的光,鲜艳的色彩,灵动的人物与多变的唱腔,在阵阵配乐下相得益彰,牵动着我们的眼与心。

    文戏《打虎救母》与武戏《刀劈韩天化》将皮影戏精髓展现的淋漓尽致。《打虎救母》是老酒入口的那一瞬惊艳,陕西口音带着乡土的亲切,或豪迈慷慨体现英雄气概,或婉转缠绵尽显妇人的惊惧与无力。激昂的乐器响彻,骇人的虎跳出,苏建元一跃而上,拳拳有力,无所畏惧。正是“口似血盆牙似钢,张牙舞爪把人伤。今日遇见英雄将,空拳打死兽中王!”

    接下来的武戏便是老酒后的阵阵醇香,老者们的技艺在此毫不收敛。没有太多对话,只余豪爽的乐器阵阵敲着人心久久难以平静,幕布上人物的动作宛若真人,武器的对撞,上马下马,皆需一定技巧。目不暇接,甚至连眨眼都会后悔,生怕错过精彩的瞬间。

    结束后,我们参观了下幕后。老者们慈眉善目看着我们,一直笑着,叮嘱我们多看看皮影戏。是啊,传统文化所沉淀的精妙与心血,正是祖辈们对我们的尊尊教诲,给我们留下的瑰宝。有人也在用心血保护着,我们该做的,便是尊重与延续。

(ps:如果对皮影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公众号“华州皮影戏”哦~)

最后一站——秦腔。这是第一次晚上举行的表演,所有同学都流露着难掩的激动。

秦腔,是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因周代以来,关中地区就被称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当古老的剧种之一。今天的最后一站,重回西南交大,却不如前日景一般。今日会堂内人满为患,21个营集聚于此,还未开始,却能感受到大家内心溢出的好奇与兴奋。

三位叔叔正襟危坐,一手托琴,一手拉着弓杆,低着头,一副“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模样。手微微动,身体随着拉板琴幅度左右摇摆着。仿佛还沉浸在昨天老爷爷们高亢的老腔,悠扬的琴声,绵延着,传入耳中,让我小小地惊艳了一下。明明是男子,却弹出了女子的柔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闭上眼,耳畔伴着琴声,仿佛置身于无名湖畔,水波微微浮动,心湖也泛起微光。一曲终,余音绕梁不觉,迟迟不散。

只听得锣鼓敲响,身着粉桃色将军挂帅装的女子登场了。她身后挂着大旗,头戴着复杂的珠饰,在镁光灯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璀璨夺目。坐在观众席上的同学们被她自信的步伐所折服,被她清脆爽朗的声音所打动……台下的掌声不断。不知这台上短短的几十分钟,这个戏子会付出几十年的时光。"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就是这一个个平凡的人物,为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默默的付出着,就是他们带领中华文化越走越远,永不断绝……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时光虽短,却得之不易。愿这一路走来的朋友们,彼此珍惜。愿你们多年后再次邂逅陕西这一辞藻,能够勾起唇角浅笑;愿你们的心中能够播种下这枚叫做陕西情愫的种子;愿你们懂得何为非遗,何尊重,何为传承;愿你们能够永远记得,在这个中华神州的大地上,有这样一个古色古香古味古美的地方,她叫做——陕西!

1afeceff3ac79ab3_副本.jpg

2ea0cc17394e6e19_副本.jpg

4a11a2f7a2aafb4_副本.jpg

-6fcbca2a35e0fc44_副本.jpg

46f4949683f3093a_副本.jpg

47cfe030d5177539_副本.jpg

-66aeb12c875d4712_副本.jpg

69f2edf0ea22d009_副本.jpg

-1819edda484c1487_副本.jpg

7975b2d454b774da_副本.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