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7月11号,研学之旅的第五天。一路颠簸来到蒲城县。蒲城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以尸血谏”道光皇帝的清代名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之美誉。今天一天的研学之旅,便在这文化底蕴浓厚的蒲城展开了。
步行穿过弯弯的小巷,似峰回路转之感,一抬头便是首站“王鼎纪念馆”。王鼎是清朝道光年间进士,是著名的政治家,爱国名相,理财家。
王鼎少年时家境贫寒,却勤奋好学,馆里陈列了几幅画,描绘了他雪天求学的场景。犹记讲解员的那两句掷地有声的话:“王鼎坚韧不拔的意志,求学的渴望,我们当代青年应牢记于心。”
王鼎一袖清风,面对权贵的威胁落下一句“山在虎还来”,告诫儿子“少见人,多读书”,被百姓亲切地称为“王青天”。
最令我们震撼的是王鼎与林则徐的生死之交。那时王鼎竭力反对投降派,力荐林则徐。可以说,没有王鼎这个伯乐,就没有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得知林则徐被发配新疆时,王鼎不惜以死相谏,在圆明园自缢身亡,留下遗书:“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也!”
悠悠历史,通过讲解员悠悠的声调,那满腔的爱国热忱,那惊天地泣鬼神的世代友谊,那刚正不阿的民族气节,似乎像一件轻飘飘的袍子被人轻轻地扯出来,抖抖灰,依旧光亮如鲜。
在林则徐纪念馆时,我们回顾了那场声势浩大的虎门销烟。举起右拳郑重宣誓:“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签下自己的名字,相信每个同学都在心里默默坚定了信念。
古房有一股幽香,同学们沉浸历史长河,缅怀先烈,感受长歌当哭的悲壮……
曲曲折折,我们将步入一个宽敞的院落,伸头往里看—桌、椅、笔、墨。这难道是……考场?
“来来来,换好衣服进考场。”回过神来,接过塞到手里的灰色长衫。展开,穿上,观察,移步,坐下。空气微凉,遗留下的雨水顺着树的枝叶淌下,落在桌面一角。同学们相视而笑,“嘿,你穿着真有意思。”我们是穿越不完全成功的清朝考生,穿着长袍,但仍旧踏着运动鞋,手机里的朋友圈又开始活跃。这里的考生不分男女,不分老少。
后来,八个一米七的男生身着不一样的蓝色服装,胸口贴着“兵”戴着黄帽,两个提着锣,两个扛着“肃静”的大板,有板有眼的进入考场。首次当“兵”,也不免挂起笑容。
本场考试分两部分,答题和书法。特殊的是,试卷上的文字是从右向左竖着打印的,答题也是一样。满分一百,考试时间二十分钟。
我们正襟危坐,未知的试题带来一点点紧张感。
“铛—铛—铛—”锣声三响,考试开始。士兵开始在考场内巡逻—不能翻书,不能使用手机。最有意思的是书法部分,题目为“默写一首古诗词”。古诗背了很多,终究只想到了“窗前明月光”和“一去二三里”,提起毛笔随意乱写了一通。当然,考场中也不缺书法大神!
考试结束三分钟,皇榜便张贴出来了。全场欢呼!举国同庆!恭喜周鹏同学考上状元!
少顷,状元服加身,大红花带胸前。士兵随后,提好锣,拖好音响,出去游街。
游街声势浩大,百人之队浩荡前行。“才子周鹏高中状元及第,呵!”“铛—”“呵!”“铛—”“呵!”“铛—”后面落榜的同学也偷着乐。
随后我们来到蒲城文庙,拜敬孔子。
下午同学们体验了自己亲手做馒糕,形态各异的馒糕在同学们的手中诞生。
充实的一天在欢声笑语中结束,西安的黄昏为我们铺路。期待着,明天的崭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