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清晨细雨,在古都妩媚地落下,阴柔似从深林而来,不知去向。大巴上的我们似乎还没睡醒,困倦又期盼地看向前方。将要前往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馆,你可能还未入门,空气里的韵味,伴着雨丝,紧紧抓住你的心,你会好奇,门里,是什么?
first,由卢三带大家体会无处不在的关中建筑。就如美国的曼哈顿,步入这里的第一感觉便是,一定要是有一定财富基础的,权贵富人才能拥有如此精致的宅子,作为南方的人儿,这些官式宅第建筑便透着明显的北方气息,属于高度程式化的木构架体系建筑,无论在总体布局、院落组织、空间调度,还是在宅屋的造型、配置、方位、间架、尺寸、屋顶、装修、材质色彩、细部纹饰等等,都经过长期的筛选、陶冶,形成一整套严密的定型程式,表现出高度成熟的官式风范,因此在庞大的恢宏之中,又透露出无数无数的细化,因此每一个角落,每一处小窗,都有极富装饰性的细部,也突出了北方民居粗中寓细,土中寓秀的特点,建筑的内外沿都极富规律感和对称美,层次分明又互相映衬,不同的图案也分别按照各家官位和官职而各有不同,分别代表了不同的祝福和愿望,也体现出北方人对精致的追求,也是古代猪猪人民的体现,走在其中是满满的愉悦和恬静。另外,穿梭其中,空气质量不亚于咱们生态极其优秀的南菁,这些都归功于星盘在周围的植株,月季,紫薇,石榴,还有南菁宿舍旁大道走廊的同款凌霄花,便有了熟悉的感觉,这些植物与建筑刚柔并济,再加上今天雨丝带来的泥土气息,便是真真穿行在古朴的气息之中啦!
有幸在昨天欣赏非遗过后又来到关中民俗博物院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书法、剪纸以及中国结。三者皆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和祖先文明的象征。
讲起书法,无非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但更是以其为工具抒发情感的艺术。古代文人墨客书法作品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其文学性,还有艺术性,融入了作者的灵魂与情感。今天的体验中,同学们各展身手,虽然大多数都是零基础,但是大家都在纸上用墨渲染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和艺术,不谈技法,只留真实。我们建哥更是挥毫泼墨题字研学旅行,妙啊。
剪纸是一种手工艺术,多用于装饰,其实大多图案抛开美观,各有寓意,包含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期望。
此次体验的是中国结中的一种,万字结,万也作“卍”字,有万事如意的寓意,与剪纸也算是有异曲同工之处。
拓片,以前活在语文书上的词语,今天是真正见识到了一回。在169根栓马桩的另一侧是十几块已经附上拓片的石刻,两位小姐姐正在制作,看过后便跃跃欲试。讲解老师将步骤一一传授,在绵绵细雨中的长廊下,在石刻墙头喷上一层水,覆上一层生宣,再喷上一层水,用毛刷轻拍刻画出宣纸下的图案,待宣纸八分干便用沾有朱砂的扑子(棉花制成)均匀的垂直铺上宣纸突出的部位,待干后揭下,一副拓片便完成了。
在经过初步的了解西安后,我们在今天通过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就真正开始深入这块土地。整座博物馆装点成一条古风小街,两侧则有着社会各阶层的宅院——武人、商贾、官僚等。先进入参观的是梨园。青砖黑瓦、小栏房槛,恰逢雨点,如连珠般从屋瓦上落下,伞花点点。今天虽然没有看到老先生们唱腔的全过程,但也感受到了老腔恢弘磅礴的气势,老先生们老当益壮的心态。华阴老腔系明末清初,以陕西省华阴市,久为华阴市泉店村张家户族的家族戏(只传本姓本族,不传外人)。其声腔具有刚直高亢、磅礴豪迈的气魄,非常追求自在、随兴的痛快感,听起来颇有关西大汉咏唱大江东去之慨,此类表演方式也被誉为黄土高坡上“最早的摇滚”。落音又引进渭水船工号子曲调,采用一人唱众人帮合的拖腔(民间俗称为拉波);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世代流传,久演不衰。但又鉴于该剧种这一特殊情形(家族戏),目前依然处于行将消亡的濒危状态,迫切需要长期保护。2006年,华阴老腔已入选首要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一大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消逝,我们虽然无法阻止这一现象,但是我们应该尽力减缓这些中华文化的消失,让中国传统文化能代代相传。
走过一座巨大的麒麟吞日石屏风,映入眼帘的除了斑驳小径,还有一弯石拱门。探出头来,门后早已人声鼎沸。原来,这儿是biangbiang面的体验现场。在一派慌且忙的入座后,发来了油滚面团。然而,未有指导的我们却不断捶桌子,那些个面团不断翻滚与压扁,重塑成似乎是面的模样——因为宽如皮带,长度更短得不忍直视。大家把面团看做是橡皮泥,乃至于后来,面皮就开始飞扬了。与之相伴的,还有满手的油腻和放肆的大笑。
或许会有人问,你们怎么一天就去了一个地方,不无聊吗?那请让我回答你,你不知那一屋的温度,你不知那一院的沉韵,你不知那一片古屋甚至整座古城的雨冷云昏,西窗晚雨…你都不知,那你将用多久去感受,去追溯?一天?根本不够。或许这种情怀,要一生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