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课堂在路上——南菁暑期陕西非遗文化研学行(一)

当这张粉红色的火车票躺在我们手中时,一种新奇又忐忑的情感出现在我们心中,她像一只翩跹欲飞的蝴蝶,破茧而出,引领着我们,由江南水乡飞往那个风尘仆仆的千年古都。

一路的旅途是出乎意料的,艰辛的,阴沉的天空,拥挤的火车站,还有远方嘎吱嘎吱前行的和谐号绿皮火车,满腔热血,更是在目睹了两平米大的空间,男女合住六人时消失得一干二净,当我们目睹着车窗外的景色一点点的被丢在身后,身处异乡的情感开始在心中发酵。

下了火车便是古城墙填入眼帘。之后一段的车程中,这古城墙也一直不离视线,我看到许多西安市民就依傍着城墙,晨练、早餐……这便是他们的生活,十三朝古都的积淀凝炼出的古韵人生。
第一站,西安交大, 今天来到了西安交大,西安交通大学,最初起源于1896年创建的南洋公学,1921年改称交通大学。他的校训为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这16字既有独立的思想内涵,又有着密切的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加粉饰的大门,随性而不刻意地倾吐着交大质朴勤俭的校风,古色梧桐的渲染,让这名校越发透着厚重的气息。教学大楼质朴却不刻板,初见却有却有几分广播电视台的modern,消除一般教学楼方方正正的形象,不规则的矩形组合,反形成一种不对称的美感。学校的占地不大,抬脚几步竟走出了后门,的确是借了古时郡县的样子,四方微小,然而坚固,呆久了容易怀念。

第二站,西安非遗博物馆,刚入馆门,满墙的脸谱,却是震撼。

非遗,一个看似遥远,历史沉淀浓厚的名词,实则贴近生活。小到泥人、泥塑,大到风筝、民乐器、皮影。一件件精美的服装陈列在墙上,展示着别有风味的生活习俗。

西安剪纸,陕西西安民间剪纸,是一门古老的汉族镂空艺术。
 这些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无一不让人叹服。它们不仅造型美观,剪工精致,而且具有深邃的历史文化内涵,被誉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剪纸形式多样,风格淳厚凝炼,线条粗犷明快,寓意单纯质朴,充满对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造型严谨,民间风味十足,期待有一天能够学习一下这个非遗文化。

泥人,纸人,皮人,站了一墙一间房,泥人脸上无一不是北方农家憨厚的笑,密密地攒作一堆,等着放电影。这恰恰是中国生活中的一个小点,很单纯也很喜悦的一个小点,高级些的是彩塑,他们塑造了农家跑旱船的场景,表演者不止,追着船壳,更有令人惊叹的,四人架起的小舞台上,再支起高高的木柱,多人在这木柱上旋转打斗,乃至翻筋斗,仿佛静止的《俗世奇人》。

看到一辆指南车,木制。车上的人手向前伸——那是古人的生活智慧。我们如今的生活,各大应用市场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导航软件。科技的进步、技术的发展自不必说,但那伸手向前的木人时时提醒我们,脚步不停,砥砺向前。

一些泥塑彩塑,在江阴本地也许确实新奇,馆内不乏快门声。但我想拍照留影的同时,脚步是否应该再缓些,玻璃柜永远不乏走马观花的游客,缺的是静心的思考者与真诚的倾听者,也许我们应该思考非遗为何称之为非遗。

图片1.png

图片2.png

图片3.png

图片4.png

图片5.png

图片6.png

图片7.png


图片8.png 

图片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