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在2018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_5D32627_副本.jpg


_5D32644_副本.jpg


亲爱的同学们:

自从三年前,你们跨入菁园的那一刻,南菁就注定永远成了你们教育学意义上的母亲,成了你们的终身背景和精神家园。

前几天,我在为你们的毕业证书签名盖章,虽然我并不能记住全部的633名学生的姓名,但你们的一张张笑脸早已镌刻在我的脑海中。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虔诚地为你们每一个人祝福,祝愿今后的你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出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的2018新年贺词,也是当前社会热议和同学们关注的焦点话题。人类似乎有一种本能的对“幸福”的不倦追求,用德国哲学家费而巴哈的话来说“人活着的第一要务就是使自己幸福”。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把“办关注师生生命幸福的教育”作为南菁的教育哲学主张。但“幸福”究竟是什么?我想同学们一定有过对这个问题的追问和思考。北大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说过,人之幸福,丰衣足食也,无灾无害也,不外乎现世之幸福……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关注人的现世之幸福,更重要的是精神的陶冶。

作为校长,我是幸福的:我的幸福来自于对你们今日成长成才的欣慰,也来自于对你们明日宏图大展的期许;来自于你们今天离开时依依不舍的眼神,也来自于目送你们踏上漫漫征途的牵挂。在今天这样一个庄重的时刻,我想与你们分享一些关于幸福的思考,唠叨几句嘱咐的话儿。我想借用几位大师的名言作为我发言的小标题。

一、达•芬奇:“勤奋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意大利画家达•芬奇认为:勤劳,不仅仅是美德,更是一个人事业成功和人生幸福的良方。

小米的CEO雷军看来:如果你不是出身富贵人家,此生你在职场成就一番事业的唯一机会是选择忠诚、勤奋。

梦想和目标会让你充满能量不知疲倦。在进入管理层之后,雷军给自己的要求是“‘6×24小时’工作制,其实,仅有的一天休息时间雷军也是在工作。而成为金山的CEO之后,雷军的工作时间甚至变成了5+2和白+黑。雷军不知疲倦就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明确的目标,有坚定的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把金山打造成一家伟大的公司。

同学们,若干年后当你回首自己的人生历程的时候,让你感动牢记的恰恰是你不顾一切拼命学习、工作的岁月,你会为此感动得泪流满面。

然而,很多人的努力,都只停留在仪式上,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努力。这种间歇式的努力,是碎片化的、不成系统的,走走停停,断断续续,本质上讲,间歇式的努力是假努力。唯有常态化的努力,才是真努力!对常态化努力的人来说,努力不是一项需要分配的工作,而是自然发生的事情。不管喜恶高低、状态好坏,他们能随时进入角色,在过程中找到感觉和快乐。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很多人信奉努力无用的论调。其实,努力无用也好,阶级固化也罢,多数时候,是不努力者的借口。一个人,连力气都没有用尽,还谈什么方法、理想和人生?同学们,在人的一生中,只有努力是我们唯一能掌控的东西。持续而稳定的勤奋十分重要:拆开来看,只是一件件的小事;时间长远,便是天与地的距离。

这就是努力常态化的意义:当勤奋的因子融入你的血液,当勤奋对你根本不算一个要求,相信我,你会看到一个新的世界、新的自己。

二、尼采:“幸福就是适度贫困。”

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看来,适度贫困,最不容易倦怠,也最不容易抑郁!

记得蒋勋在《生活十讲》中写道:“当一个孩子要什么有什么的时候,最后他会非常不快乐,即使是杀人他都没有感觉。他已经被物质塞满了,他要的东西从来没有得不到,所以他很痛苦,这种痛苦是他的父母无法了解的。”蒋勋甚至说,许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已经“变质为一种堕落的引导”,让他们轻而易举地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剥夺了孩子“艰难取得东西的经验”,而“没有艰难感就没有珍惜。”

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莱恩在《幸福的流失》一书中提出这样的观点:在人们的温饱得到满足之后,幸福也达到了一个峰值,幸福感的“再提升”随之变得困难,现代社会常见的精神抑郁、情绪郁闷就会横空出世,成为一种时代的通病。作者一针见血地指出:“是人与人的关系而非人与钱的关系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所以,“在非常富有的国家里,增长的收入并不能相应地买来幸福。”

请听听乔布斯震撼灵魂的临终遗言吧:“现在我明白了,人的一生只要有够用的财富,就该去追求其他与财富无关的,应该是更重要的东西,也许是感情,也许是艺术,也许只是一个儿时的梦想……上帝造人时,给我们以丰富的感官,是为了让我们去感受他预设在所有人心底的爱,而不是财富带来的虚幻。我生前赢得的所有财富我都无法带走,能带走的只有记忆中沉淀下来的纯真的感动以及和物质无关的爱和情感,它们无法否认也不会自己消失,它们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误读了财富。我们总是一厢情愿地以为财富里藏着我们想要的一切幸福。“一个人对财富累积的控制,就是对自我生活本身的控制。”这样的智慧之言我们应当汲取。须知:在财富和幸福之间划等号,是我们最天真的臆想。幸福就是适度贫困的哲理在于启示我们,对生活要永远保持节制,要超越物质的束缚,过充满理性精神的审美的生活。

三、罗素:“所谓幸福,就是身体的平安和灵魂的宁静。”

在英国数学家罗素看来,人的幸福有两个要义:第一是健康的身体;第二是安顿的心灵。

请爱惜自己,特别是你的健康。我特别赞同瑞士心理学家亚美路对健康的洞见:“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你可以像“潇洒走一回”那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我用青春赌明天”,但同学们,千万不要“用健康赌明天”。我希望你们一定平衡好学习工作和锻炼身体的关系,做一个健康的人!

请审视自己,安顿好自己。人究竟有些什么样的东西需要安顿呢?人有身体的安顿;人有学习的安顿;人还要有精神的安顿;当然人还有一种更高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安顿,要建立自己的信仰。因为信仰是一个人的精神内核,是支撑人坚定走下去的动力源泉。

1835年秋天,马克思在他的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把个人职业选择的问题与人类的命运结合起来,表达了为人类服务的崇高理想。“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写下这段话,马克思当年只有17岁。

南菁59届校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顾浩明教授是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研究团队的重要成员,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工作有杰出成就。今年428日,他回校访问,深情的回忆道,当年在南菁就读时,在老师们的引导下,他树立了“解结自然奥秘,造福人类”的人生追求,并为之奋斗一生!

人生最大的“幸福”,不仅在于享受幸福,更在于为创造幸福而不懈奋斗。不仅在于为自己谋求幸福,更在于为更多的人谋求幸福。如果你们能从人性的关爱出发,关爱社会,关爱他人,体现良知,并且在服务社会,服务祖国的过程当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那你们一定能安顿自己的灵魂,成就一生的幸福。

同学们,一位校友曾给我留言,他说:“毕业跨出校门的那一刻,我才明白‘南菁’二字早已不是学校的名字那么简单,更代表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底蕴。那是提到毕业学校时的自豪,那是出门在外偶遇校友时的喜悦,那是重返母校探望师长时的感激,那是历经坎坷时勇往直前的动力。南菁,已经与我们血脉相连。菁园,早已成为我们生命的牵挂。愿大美南菁,沐如春风,芳华永存;愿南菁之人,生命如花,一路芬芳。”话短意长,依依不尽。

最后,我要代表学校,真诚感谢同学们在人生中最青葱的三年,陪伴南菁一起成长。希望你们此生,诚诚恳恳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希望你们在人生路上,收获友情、爱情和事业!希望你们从今天起,携着南菁的基因,向上生长,向幸福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