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国家事” 肩扛“国家责” |  南京大学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走进南菁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大力弘扬李四光等老一辈科学家留学报国光荣传统,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讲好新时代的南大故事,2023年4月8日下午,南大李四光留学报国精神宣讲团的宋亚辉、冯一军、陈辉林等三位教授专程来到了南菁高中,给南菁学子带来了特别的科普和学术讲座。



法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

宋亚辉教授  南大法学院教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

    宋教授带来了主题为“法学是一门什么样的社会科学”的讲座,他重点阐述了“最古老的三大学科、什么是法律、什么是法学、法学学科的构成、南大法学怎么样、我在南大学法学”六个方面问题。他的精彩讲座使高三文科班的学生深受启发。同学们现场认真聆听,互动环节提问不断,掌声不止。


从人工材料到智能材料:下一代无线通信中的信息超材料技术

冯一军教授  南大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电子科学 冯一军 1.jpg
电子科学 冯一军 (2).jpg
电子科学 冯一军 3.jpg
电子科学 冯教授照片4.jpg

    冯教授围绕“从人工材料到智能材料:下一代无线通信中的信息超材料技术”的主题,从生活中简单的折射现象讲起。他首先提出折射率能否小于0的问题,经过科学家们的接续努力,找到了人工合成的材料,能够做到折射率小于0。冯教授深入浅出,从科学实验到实际应用,为同学们描绘了现实中“隐身”技术的突破和未来隐身技术为人类造福的美好蓝图。最后冯教授鼓励同学们当志存高远,为国家的发展而努力学习。同学们听的非常专注,他们向冯教授提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既然有“隐身”技术,是否还有“反隐身”技术?超材料耗电耗能吗?将来如果发现了某种超材料,可以直接应用,是否可以先创业再研究?


碳中和与气候变化

陈辉林教授  南大大气科学学院教授

碳中和主题 陈辉林 林 (1).png
碳中和主题 陈辉林 林 (2).png
碳中和主题 陈辉林 林 (3).png
碳中和主题 陈辉林.jpg

    陈教授围绕“碳中和与气候变化”的主题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现场提问不断:大气科学专业与金融其他专业在就业道路上的结合,以及该专业的未来发展怎么样?从图表中看到全球平均温度升高4℃是一个特殊点,代表不采取任何措施,而我从另外几条图线看见升高2℃也是一个特殊点,是否代表了某种临界?在地理课本上了解不同国家在处理气候变化方面其实有分歧,了解教授多年在欧洲工作,请问是否遇见这种分歧,又如何更好合作?观察气候变暖的方法有哪些?综合性进步与关键技术突破在科学进步中又有怎样的作用?


学生感悟

    冯教授的讲座让我特别震撼,也扩宽了我的眼界。同时,我们也学习到了人工原子等全新的概念,了解到了国内外有关“隐身”的最新科研成果。希望中国科学家们在超材料方面有重大突破。                                          ——高三(5)班 侯春晖


    讲座中冯教授以形象、科学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传统电磁理论在当今时代焕发的生机:拥有负折射率的合成超材料,以及生活中常见的折射现象在设计隐身装置中的妙用。通过这次讲座,我们认识了几种超材料的原理和广阔应用前景,尖端科技似乎不再遥不可及,它以其精巧的设计服务于人类,最终使社会朝着低能耗、高效率、可持续方向发展。

                                                    ——高三(5)班 张艺 

    

    人总是对美好的新事物充满向往与好奇的。听了南大冯教授的讲座,我不禁畅想未来如果能在南大求学,我会从事什么专业,会认识什么样的人,南大会帮我开启一段怎样全新的人生呢?有关负折射率的问题令人获益匪浅。麦克斯韦方程我们不会解,我们亦不了解开口金属环加圆柱模型是如何想出来的,但这些实例告诉我们,物理等基础学科大有作为,它不是停留于实验室和论文上的理论,而是切实可用于生活,可改善民生的大学问。“可应用”也解决了我创业“创什么”的疑惑。深究物理,将为我们构建美好的生活。

——高三(5)班 刘伟德


    陈教授以真实科学的图表数据向我们展示了当今世界的气候情况,了解了大气科学的基本概况,以及该学科具有的人类意义,感叹于南京大学气候科学的神奇与先进,也认识到这门科学背后独特的科研精神。

——高三(1)班 费彤舟


    陈教授的讲座,由臭氧层空洞的成功治理案例切入,进一步介绍气候变暖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并全方位地介绍了现代大气科学的主要问题和主要方法,极大的丰富了我在大气科学的相关知识,使我进一步了解了面对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应对策略。

——高三(7)班 赵正


    陈教授生动形象、鞭辟入里地讲解中,领略大气风之变幻之美,大气成分改变之危,以及碳达峰、碳中和之路。围绕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介绍了碳中和与气候变化,现代大气科学。

——高三(1)班 王一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