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督导引领学校特色建设的实践思考
无锡市塔影中学 包涵
近年来,面临新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教育督导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寻找精准切入点,努力提高对热点问题的督导效能,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更高层次的目标导向,使区域内各学校都依法对照督导评估细则认真实施办学行为。在督导过程中,各学校对自身特色的创建、形成和经验总结引发笔者思考。
学校特色是一所学校在社会相关价值观的影响下,通过一定时期的教育教学实践,遵循规律,发挥校本优势和传统,而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鲜明的、稳定的办学特点。学校特色是"一定有别"于其它学校的。这表现在学校所处的地域中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的差异;学校在所属区域内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等等。学校特色还有"有别"于其它学校的个体因素:如校长的教育理念、对教育的价值取向、学校教育目标的选择;教师的个人阅历、学科水平与现代教育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有特色的学校有别于其它学校的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形式,而是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实施新课改后,创建学校特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主题,也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各学校都看准教育督导的导向,努力进行学校特色建设,并将此作为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现在,一大批学校在督导材料自评时,都有鲜明的特色总结。不管其特色如何形成,这些学校的特色在本校素质教育中肯定起了某种先锋作用。学校特色在自身实践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这些学校的特色是他们长期的、科学的办学机制的成果积累,是其学校文化建设的靓点,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体现,是对教育规律的充分遵循。教育督导对学校创建特色的促进作用在于使学校对素质教育的充分重视和对新课改的大胆实践尝试,为学校创建特色指明了出路。在教育督导机制引领下,学校从应试教育中解脱出来,其学校教育个性化的追求,又为学校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可能和机会。由此可见,教育督导对学校的特色创建有引领促进作用:
(1)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优化组合。
学校特色源于学校特定的环境,一切要从学校实际出发,校领导只有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对学校特色因素进行有意识地选择和创造,围绕学校教育理念以最优的协调方式使学校内部之间、内部与外部社会环境之间相适应。通过寻求和选择自身最优化组合来达到学校创建特色的目的。这个过程就是学校所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2)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稳定发展。
实践证明,有特色的学校呈现出明显的内部、外部特点:譬如鲜明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特殊的办学模式,突出的学科,有特色的系列活动等。而学校的特色建设能让这些特点长期存在,稳定发展,不断充实。
(3)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保持活力。
学校的特色建设要有活力,首先必须坚定素质教育的方向。学校特色的“特色”,是因为其符合客观的实际情况,因而是最有生命力的。从督学情况总体看,有的是整个学校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特色,比如艺术特色和体育特色,这种学校的特色,反映在其整体水平高,参与人数多,有较显著的成绩。有的是学校中的部门形成了特色各异的活动,如学科组的教学特色、班级工作的德育特色等。有的是部分学生在班级或学校中人数相对集中形成特色群体,如有些班级的美术特色,是班内较多学生的擅长作画,并有高水平较高的表现。前两者要求学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或优良传统,这是一些新办学校所无法比拟和难以逾越的,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历史积淀才能形成的。但作为一个特色尚不鲜明或新办学校的特色建设,通过班级或学校中学生群体特色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应当说是一条新路径。
(4)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师资发展。
个性张扬特色。无论是哪种学校的特色建设,都必须要求学校有特色的师资。比如上文中前两者,就要求所有的教师要苦练基本功,继承和发扬学校的传统优势,以使特色更加突出。而对后者,教师的确定和选择就显得非常关键。要确保教师的特长非常突出,才会对学生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如果教师的特长突出,就较易形成学生群体特色。有专家指出:"有关教育与教学的问题中,没有一个问题不总是与师资培养问题有联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够数量合格的教师,任何最使人钦佩的改革也势必要在实践中失败。"因此学校要加强特长师资的培养和使用。通过强有力的手段,使每位教职工都能够溶入特色建设的学习和实践中。另外,学校要内引外联,全力提高学校兴趣小组教师的授课水平,以免贻误学生,降低兴趣小组的声誉。为了搞好校级或班级的兴趣班,学校还可以实施优胜劣汰和优化组合策略,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特优教师。这必将促使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发展。
(5)能促进学校特色建设依法而治。
学校特色建设对学校领导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校长是学校发展的规划者、设计师,除了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外,还必须有明确的治校思路。如,如何增强学校的办学吸引力,学校以什么优势见长,依靠何种特色扩大学校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因此,校长是否具备“思想的特色”,决定着这所学校能否创建学校的特色。
一个教育大发展的时代,必然有其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的教育在起步水平,发展程度,发展方向,必然是千差万别的。这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结果。然而,在学校特色创建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学校纯粹只为了提高学校知名度,为了吸引更多的生源,便不顾客观条件地给学校“造”特色。一些地方片面强调创建学校特色,却淡化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这是以偏盖全,形而上学。有学校校长认为创办学校特色并不难。只要学校花重金请几位有特长的教师,组织学生突击一番,就可以应付检查,甚至一不小心能上台介绍经验,还可以上报纸。何乐而不为?于是出现了争创“学校特色”的热潮。更严重的是,一些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往往只对那些给能学校带来实惠的“特色”不断强化,并将此提到十分不适当的地位,几乎使学校变成了某项活动的“专门活动学校”,要求学生按照学校“特色”的要求,具有统一的爱好、相同的技能。这样做,又怎能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培养?怎能有利于学生全面地发展?怎能有利于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入?这根本就是和素质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驰。
所以,在督导过程中,我们通过对学校特色创建活动的一些分析,觉得要处理好教育督导和创建学校特色之间几个原则问题,更好的发挥好教育督导的导向作用。
1.目标一致的原则。
学校特色要求在总的教育方针指导下的学校教育目标和管理目标具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从教育本质与功能方面理解,教育目标一要面向全体学生;二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是对每个学生素质与能力做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培养,并达到最高水平,使之具有主动适应社会与发展社会的能力。因此,学校特色决不是指少数人具有或掌握某种技能和本领,而是指全体学生的身体、心理、智能、道德、审美、劳动和交往素质的全面提高;也不是指学校一个系统,而是家庭、学校、社会和教育诸系统的综合。教育督导应倡导学校工作在整体上、全方位地反映出这种特点。要通过实施素质教育和规范办学行为,与推进学校教育特色建设发展相结合。坚持面向全体,突出重点,全面发展。
2、制度化原则。
督导制度化,无形中会遏制弄虚作假、做表面文章的现象,通过督导渠道反映的学校的特色建设的数据资料更为缜密、更为客观,将人为因素降到较低限度,使创建学校特色的工作更科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避免少数学校多走弯路。学校特色的确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或是传统继承使然。要结合学校实际,立足本校实际。在实施过程中,要脚踏实地,从整体着眼,部分入手,重点突破。
3.与时俱进的原则。
学校特色并不在于花样翻新,更不能生搬硬套外部经验,应充分分析本校的办学基础和学校常规。应保留并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而实现学校特色建设内容的创新。教育督导的内容和要求也要应时而变,不断更新工作内容,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重点督查,有效地对学校特色创建中的行为进行规范。
4.均衡化原则
如果学生普遍有特长,那么这所学校的特色就会展现得更充分。因为创建学校特色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而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人才,也必然是全面发展、优化个性、各有特长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这是学校特色教育均衡化的理想目标。教育督导要围绕“特色均衡”和“均衡特色”,充分发挥督政和督学的作用。
创建学校特色是有利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好路径",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创建要求,正确处理相关问题,以免"看对方向走错路",使创建学校特色活动违背初衷,事与愿违。教育督导部门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去引导学校的特色创建,如帮助学校找准创建学校特色的突破点,寻找富有个性特色的办学方案,帮助学校根据实际寻找最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方式和路径;选好领头羊,坚定校长特色办学的决心,依靠群众,群策群力,只有这样才能创建出学校的特色;指导学校整体提高教师素质,及时发现教师特长;倡导学校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学校要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理念",用以指导其办学行为,才能找准学校改革富有特色的主题,确保学校特色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从而形成自己学校的"特色理论"。
总而言之,学校特色的建设、形成和发展,是一个长期又艰巨的积淀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成的,教育督导部门要以督导职能的发挥为桥梁,努力为各学校形成自身特色发挥引领作用和做好服务工作,从而大力推进区域内的素质教育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