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课程资源

一、实施国家课程的情况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微科技课程基地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课程体系。

我校深挖国家课程中的“创新实践”部分,贴近学生实际,源于生产生活,从“小切口、易操作、交互性强”入手,与学科紧密结合,让全体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参与,这些都符合“微”科技的微特征。

附件目录:

1.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课程表

二、开发校本课程的情况

经过多年的开发和积淀,学校已形成了以百年书院和大美南菁为轴线的人文社科、科技创新、生活健康、艺术创造、公民社会五大板块的校本课程体系。其中科技创新板块充分体现了微科技元素,有实验与生活、研学与发现、创客与发明、整合与应用四类二十多门课程。

类别

课程名称

负责老师

 

实验与生活

菁创实验

唐文伟

菁观化学

凌一洲

化学魔幻之美

刘辉

单车之美——自行车运动与组装

朱彬

生命科学拓展实验

汤飞燕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

吴宜军

研学与发现

仰望星空

徐海龙

研学旅行——地理大发现

徐海龙

创客与发明

 

数学发明法

常建强

计算机程序设计

梁华

3D智造

汤晓蓓

人工智能

王震

电磁学与智能化创客(无线电侧向)

田宝美

古陶瓷鉴赏和陶艺制作

周健

创意插花

程明

建筑景观赏析与建模

叶先进

整合与应用

靠近电影,走进你我——校园微电影制作

朱琳艳

Flas动漫欣赏制作——Action程序设计入门

周新

菁园文化导览二维码设计与开发

高文蓓

数字媒体与生活插画

贡丹

音乐创作与电脑记谱

马俊燕

主要依托基地成员老师自身力量,并多渠道拓展和开发课程资源,如引进市场上较为成熟的课程和资源,借助校友资源、高校、企业的研发能力和人力资源,部分解决课程开发和师资不足等问题。

附件目录:

2.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校本课程选课指导手册

3.近三年校本课程安排表

4.校本课程申报表

5.优秀校本课程评比结果

6.校本课程教案和成果DEV C++从入门到提高

7.校本课程教案和成果人工智能基础

8.校本课程教案和成果菁创实验

9.校本课程教案和成果魔术中的物理之美


三、教师开发学科课程的情况

课程结构体系

课程类别

课程目标

课程名称

学科前沿课程

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和个性特长,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补充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知识,为学生微科技创新实践做好知识储备。

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应用型

知识拓展课程

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拓展课程

创新能力课程

通过让学生接触在常规课程无法提及的新颖话题、思想和知识,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教会学生如何将灵感转化为行动,让学生学会能像专业人员一样思考问题且能运用适当方法解决问题。

模块一:信息收集、筛选及分析

模块二:做出命题或假设

模块三:应用信息,创建解决问题的方案

模块四:创新思维训练(头脑风暴)课程

创新实践课程

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类的综合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指导学生发明创造有价值的智能产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启发创新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拓展实验(电子、传感器、功能材料)

高中生化拓展实验(与科技、生活相关的系列创意实验微课题)

微科技创新综合实践分组项目

论文写作、专利申请相关课程

创新竞赛课程

以竞技促成长,以竞技出成绩。在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能力,培养学生不屈不挠的精神。通过竞技培养与选拔创新人才。

IYIC国际青少年发明比赛

澳门国际创新展览会

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

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评比

全国中小学生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展

综合素养课程

通过人文社会科学的通识课程和致力于培养学生沟通合作能力的课程以及领导力、未来生涯规划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具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初步的创新素养。

哲学、美学、艺术、逻辑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

沟通、表达、演讲等致力于培养学生沟通与合作能力的课程

中学生领导力课程

未来生涯规划课程

深挖本校老师的积极性和潜能,自主开发南菁特色课程。唐文伟老师的《菁创实验》结合“趣味实验”、“生活实验”、“异常实验”,展示新技术应用,对传统化学实验进行二次开发研究,如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敔山湾水系PH值、溶氧量、电导率的测定、燃料电池PK水果电池、饮料中VC含量比较、模拟酒驾测试等共十八个实验,非常贴近学生生活。经过几年的实践和积累,已成为我校品牌校本课程。徐海龙老师的《地理大发现》立足于旅行,定位于研学,旨在通过活动知行合一,弘扬霞客精神,培育核心素养。2017年暑假把课程搬到了路上,“走霞客路”研学四川行在赴成都电子科技大学、金沙文化遗址、毕棚沟、峨眉山、三星堆、金沙文化遗址等地,一路行走,一路探索研究,一路通过菁园地理空间订阅号微信平台推送研学成果,在9月份北京举行的全国研学旅行优秀成果观摩培训大会上作为优秀成果进行汇报交流。2017年12月8-9日,全国高中地理校本课程展示暨研学旅行实践活动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打响了霞客故乡的特色地理校本品牌。2018年暑假,研学活动在去年的基础上进行优化升级,并参与江阴市徐霞客研究会文化研究。《菁园文化导览二维码设计》体现了信息技术、艺术、文学等学科融合特点,教学成果又应用服务于学校。《数学发明法》、《人工智能》和《3D智造》、《计算机程序设计》等助力学生放飞科创梦想。在校期间在校期间获得全国及国际奖项约20项、发表论文20多篇、申请专利30多项的全国十佳创意之星的2016届学生凌一洲反哺母校,开发了《菁观化学——基于可视化的微型实验》校本课程,用可视化技术改进实验观察,用手持技术改进实验数据测量,用微距摄影技术进行艺术创作,将科技和艺术完美融合。

学科课程开发成果显著,已出版《科技的魅力——南菁学生的100项专利》、《微科技实践录 实验探究与创意发明》等六本丛书。

附件目录:

10.《科技的魅力——南菁学生的100项专利》

11.《微科技实践录 实验探究与创意发明》

12.《DIS数字化实验室建设——基于“菁创实验”的课程开发》

13.《地理美育 建筑欣赏与模型制作》

14.《南菁地理美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