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哲学之门,打开思考之门——好书推荐之《打开》


打开哲学之门,打开思考之门

——好书推荐之《打开》

语文组  刘照建  整理供稿

1.jpg

内容介绍:

全书由一个个独立的对哲学及哲学家们的趣味解读组成。比如,康德是如何实现了既为人类的理性划界,也为上帝和信仰留下地盘?为什么论起抽象和晦涩简直可以说举世无双、独孤求败的黑格尔,却批评我们普通人经常陷入“抽象地思维”?兼有病态的人生和健康的哲学的尼采,为什么说弱者、怨恨之人的灵魂是“歪”的?自由雅典与铁血斯巴达共同之处在于——对“卓越”的不懈追求;提出“我思故我在”这个伟大命题的笛卡尔,居然是个赖床的哲学家;日常生活中“人畜无害”的胖子大卫·休谟,在哲学领域却是一个勇猛精进的斗士;莱辛说人们谈论斯宾诺莎就像谈论“一条死狗”,马克思也说哲学的老王黑格尔死后被当成“一条死狗”,可是如今他们却都死而不僵、借尸还魂了……纵观西方哲学2500年的风景,从古希腊到中世纪,以至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当代,从泰勒斯、苏格拉底、柏拉图、到托马斯·阿奎那、卢梭、康德、尼采、维特根斯坦、罗尔斯……哲人们的思想影响、改变了整个人类文明史,而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个体来说,哲学有着不可言说的慰藉与乐趣。

 

作者介绍:

周濂 1974年出生,先后获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硕士学位,香港中文大学哲学博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任教,著有《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等。

 

 

读者感悟:

哲学就是爱智慧

佚名

周濂说:“真正的哲学不是让人免于思考,而是激发人们思考。”我觉得这本书对我来说达到了书名的目的——《打开》。在我看来,这里的“打开”有两层含义,一是打开哲学的大门,一是打开自己的大脑,开始学着思考。

哲学的世界如一幅画卷一样在我面前徐徐展开,真的是绚丽多姿,精彩纷呈。

在哲学世界遨游的过程中,我的大脑也逐渐被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打开,有时候是一个看来很普通的问题:好人真的能得到幸福吗?我们比金鱼看到的世界更真实吗?

有时候是一句看似轻飘飘却又深刻无比的话:“艺术家不必严肃认真地反对官僚,这只会抬高他们的身价,因为你反对他们,说明你把他们太当回事,无意中反而加强了他们的权势,承认了他们的权威。艺术家要把荒谬的东西夸大到可笑的地步即可。”

有时候是哲学家们之间互相矛盾的理论:康德之前的哲学家主张人类的“认识符合对象”,康德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应该是“对象符合认识”,这被称为是“哥白尼式的革命”。

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撞击着我的大脑,让我一次次受到震撼,一次次怀疑世界,又一次次似乎被持不同观点的哲学家们说服。读的过程中经常感慨,原来我生活中面临的那些问题,哲学家也曾遇到过,原来现实世界中的很多现象在哲学中都有对应的理论解释,原来当今时代的很多问题已经被几个世纪前的哲学家所预言。

读完这本书我对哲学是什么依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对每一位哲学家有什么主张也不能完全分辨清楚,但是有一种精神却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那就是对“未知”的永不停歇的探索精神。

最早让我看到这种精神的是洛克,他创作《人类理解论》的初衷,源自一次私人聚会。当时有五六个朋友来他家里闲聊,谈起一个话题,但很快就陷入僵局,于是大家停下来反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迷惑了很久之后,洛克提议,也许在讨论这些问题之前,应该首先考察人的理解能力,看看哪些对象是人类的理解能力能够解决的,哪些对象是人类的理解能力所不能解决的。洛克的提议得到大家响应。于是,他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最终,在二十年后写出了这本《人类理解论》。

作者说:“在一次私人聚会的闲谈中,从一个毫不相干的问题出发,因为百思不得其解,所以决定刨根问底,转而探讨人类理解这样的根本问题,并且一探讨就是二十年,每当我读到这个段落时,都无比叹服于西方哲人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这个事例对我的打动不亚于周濂老师心中的叹服,哲学家们这种对问题的执着与坚持,着实令人叹服。我们普通人遇到这样的事情大多会放弃,想不通的问题那就不想了呗,又不影响生活,干嘛自寻烦恼呢?我们很难用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去时时想着那个最开始困扰我们的问题,更不要说最后还能写出一本书,给出自己的一个思考。

这种打动人心的求知欲贯穿了整部哲学史,是刻在每一位哲学家骨子里的精神,我想也是刻在所有人类基因中的精神,正是这种对知识永不停歇的探索与追求,才推动了哲学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的进步,推动了人类的成长。或许这正是哲学的本质,就如作者在一开始解释“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时所给出的定义:哲学就是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