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观点 | 《人民教育》刊发杨培明校长文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强调“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高中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阶段。对高中教育来说,有哪些反教育现象制约着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学校治理应该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怎样的环境?近日,《人民教育》专题刊发了杨培明校长观点,以下为文章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一体化部署,是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思考和战略规划,凸显出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为基础教育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指明了方向。


普通高中在人才培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阶段。回归基础教育育人本质,以学校治理现代化构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体系,是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


一、反教育现象的存在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顾明远先生将拔苗助长等违背教育规律的行为称为反教育现象,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要克服大量反教育现象的存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普通高中教育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链条中具有基础性作用。但问题在于,对普通高中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为和能为的内在依据和规律尚缺少科学认识,甚至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学科竞赛成绩、高考成绩简单等同起来,导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功利主义大行其道。


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很多家长不顾及孩子的禀赋、兴趣,盲目增加课后训练难度,热衷于各种奥数班、培优班,超前学习、超强度学习的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学校以提高考试分数为目的的教学安排和评价标准,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兴趣、特长没有发展空间。学校教育过度机械的训练并不利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反而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背道而驰,甚至扼杀了真正具有创新潜质的青少年的学习兴趣,影响了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


二、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要回归教育常识与规律


高中阶段不能盲目追求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早地开花结果。在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问题上,不能简单地把考取名校定义为拔尖创新人才,要多几把衡量的尺子。很多高分学生到大学后不能适应大学的学习,表现平常甚至无法完成学业的情况时而有之。这种情况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长期应试教育导致思维僵化,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欠缺;另一方面因为学生没有持续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没有人生发展规划而迷失方向。


国内外许多杰出人才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对所从事的研究领域有浓厚兴趣,具有家国情怀、创造性思维、想象力(审美素养),并且持续努力的人才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固然需要具备较高的认知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有教育报国、科技救国和文化强国的信念,这份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很多拔尖创新人才的的精神支柱。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为基础教育助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指明了方向。青年一代只有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读书的理想,具有“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和人才强国”的强大使命感和责任感,才能笃行不怠,成为国之栋梁。


当前,中国发展面临重要科技领域原始创新不足,部分技术被“卡脖子”的局面,培养具有原始创新能力的科技人才非常迫切。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拔尖创新人才不仅仅是自然科学领域,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需要更多一流的科学家,能够在国际上引领学科发展,在基础科学原始创新和科技应用转化等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需要更多一流的哲学家、法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家。一个民族只有站在思想文化的高地上,才能站在科技的高地上。从这个意义上讲,高中教育仍然首先要做好“打底子”的工作,青年一代只有具有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之志,具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视野,具有为人类美好生活而奋斗的人文精神,才有可能在自然科学领域有所作为,并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潮流,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三、学校治理现代化为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着140年历史的百年名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学校的杰出校友中有中国机器人之父蒋新松、中国第一艘万吨级远洋货船“东风号”的设计者许学彦等12位两院院士,有社会学家吴文藻、国学大师唐文治、文学家汪曾祺、书法家沈鹏、教育家顾明远、亚投行筹建者金立群等一大批各行各界的拔尖创新人才。


南菁高中继承学校百年优良传统,总结学校人才培养经验,结合教育发展的时代需要,把整体构建学校大美育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育人方式转型和新课程标准审美化实施,作为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实践中,我们认识到,普通高中助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靠奥数班、培优班和竞赛课这些具体措施就能实现的,必须整体提升学校办学的格局和境界,提高学校教育的价值自觉、使命自觉,全面优化学校的课程教学体系和学生评价体系,实现学校治理的现代化。


首先,学校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教育的急功近利心态,用工业生产的方式对待人才培养,反而害了人才,毁了人才。比如,不顾学生的个人发展潜质,盲目地进行竞赛训练、增加教学难度,加大训练强度,结果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成绩而压缩音体美的课时,音体美让位数理化,这就忽略了人才成长的根本,强健的身体是人才成长和未来服务社会的基础,而艺术想象力和审美能力是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灵感的源泉;无限制压缩学生假期,家长将学生的假期用补课填满,剥夺学生深度接触社会的机会,这只能让学生的思维僵化、视野狭窄,甚至失去生命的活力,这样的孩子怎么能有创造力呢?因此,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首先要回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上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让学生树立“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使命感,同时,学校要有丰富的课程体系足以支撑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其次,普通高中要提升课程教学的学术性与发展性,以创新教学体系助力拔尖创新人才成长。


高中教育多样特色发展,回应了人的可能性与社会丰富性的需要,是对“办适合的教育”的生动实践,其基本内涵包括课程选择的多样化、教学实施的多样化和学生未来发展方向的多样化,进而让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卓越发展真正成为可能。


多样化教育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前提。教育就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满足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而要培养个性化人才,需要实行多样化教育,多样化是实现个性化教育的手段。


普通高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之所以成效不够明显,根本症结在于当前普通高中的课程教学总体上还是围绕高考进行的,强调整齐划一,追求标准答案和分数,这必然导致反复训练和无限强化。科学研究与探索不是追求标准答案和正确率,而是需要想象力和求异思维,不盲信权威,敢于提出新的想法,在大胆假设的基础上去验证,甚至要经历反复的失败。因此,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教学,往往需要打破常规思维,让学生去设计、去发现、去体验、去创造,我们把与之相适应的教学体系称为创新教学体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野下的现代学校治理要加强创新教学体系建设,为有创新潜质的学生提供高质量的个性化的教学服务。


最后,要把落实美育工作,提升教学审美化水平作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美育工作,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院老教授回信,强调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中华美育精神表现为个体与社会、道德与审美、身体与心灵、艺术与人生、自然与自由的五个维度的统一。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绝不是培养有才无德的精致利己主义者,而是在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崇高事业,需要特别强调人才的道德境界,这是人才培养中落实美育的要义之一。


同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为学生提供能够自由创造的学习空间。人的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思维能力和形象的想象能力,后者的作用机制是从已知形象中创造出未知形象。想象力是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外来的审美信息或审美对象进入人的审美视野,人凭借其个性化的记忆、想象和情感,创造出独特的审美意象。因此,审美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创造性特质。


美育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还在于对人整体创造能力的培养,包括创造欲望、动力,创新意识、思维,创造性实践、技能。美育是一种体验性与参与性高度融合的活动,是想象的、造型的、感性直观的、自由表现的、富于感情色彩的、专注投入的、注重过程的、愉悦的。美育不仅激发了人类巨大的潜力,锻炼发展了人类的技能,而且使人类的审美触角伸向了广阔的空间。学校要全面提升美育课程的质量,以审美的生活体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素养。


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对学校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学校洋溢着改革创新的发展追求的时候,学生在校园中也必然焕发出创新的精神和活力;当教师痴迷于教学的创造、潜心于变革课堂的时候,这样的课堂必定会点燃学生发现与创造的火种,引领学生探索未知,走向广阔深邃的科学世界;当学校的全部生活都彰显美学精神的时候,崇高、自由与解放必然会成为这所学校的精神气质。教育充满价值自觉,学生享受学习快乐,教师追求育人幸福,这样的教育将成就学生校园生活的美好,也必将为学生未来成长为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生命底色。

(全文选自《人民教育》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