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习近平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为充分发挥劳动在树德、增智、健体、育美等方面的教育作用,进一步推进劳动教育常态化深入开展,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部分同学在金秋十月,深入田间地头,学农助农,躬身实践,切实体会劳作的艰辛,合作的快乐,收获的幸福和成长的喜悦。 秋阳正好,微风不燥。江阴市周庄镇长南现代农业园区的登封家庭农场与一群青春飞扬的学子撞了个满怀。广阔的田野弥漫着稻香,丰收的味道激发着蔚蓝天空下那些充满好奇与激情的少年去尽情挥洒追求幸福的汗水。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在劳动辅导员的讲解与组织下,同学们学习了相关劳动技能并明确了小组分工,随后便投入到如火如荼的秋收劳作中。割稻、捆束、运稻、脱粒,分工合作,井井有条。 秋阳下的劳作让汗水闪光 每一根稻秆都应该被珍视 每一颗稻粒都应该回归粮仓 分工合作让劳动更高效、更快乐 汗水渗出了额头,手指被稻芒刺痛,持续的弯腰姿势让酸麻传遍全身,连续的往返奔波让人饥肠辘辘。可当箱子里的稻粒一颗颗累积,身边的稻草垛一点点堆高,肥沃的土地一块块裸露出它原本的颜色,年轻的劳作者们都露出了发自内心的笑容。 劳作之后,围着自己的收获成果,吃着香甜的玉米和红薯,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稍作休息,再来一场农田运动会,拔河、踢足球,让人精神为之一振,既解困乏,又将快乐掀起另一个高潮。 劳动教育,看似简单,实则非常必要,人的一生与劳动息息相关,爱劳动的生活才会更温暖。 ——《傅雷家书》 学农助农活动,让同学们在出力流汗的过程中亲近了土地与自然,学会了互助与合作,深化了对劳动人民的情感及对劳动的认识,真正理解了幸福的深刻内涵。正如乌申斯基所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活动过后,同学们有感而发,用文字记录过程,呈现出自己在思想上的成长。 幸福的感觉隐藏在人类与自然的亲近中: 在教练的分工安排下,我们各自参与了割稻,脱粒,煮玉米、烤红薯等农事活动。一望无际的麦浪与延绵的黑土地抚慰了来自都市的浮躁心灵。活动中,我们兴致昂扬,齐心协力,配合得十分默契,在学习之余体验到了学农的乐趣与不易,也在田园自然的回归中感受到了“复得返自然”的意趣,让我们在与自然的亲近中陶冶了性情。(高一21班 陶晨源) 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莫过于收割水稻。平日里,只能在生物试卷上看到的水稻却在这时真切地出现在我的面前。旗叶、穗粒、根茎,都在无声地向我展示大自然的多彩与伟大。在收割的过程中,同学们的心性得到了磨炼,在与自然亲近的过程中,同学们的眼界得以拓宽。我想,每个参与此次活动的同学,都能从中提升自己,明白人与自然的关系,使自己的未来与这亩亩稻田一般,风禾尽起。(高二16班 王培宇) 幸福的收获融合在集体与青春的交织里: 拿起镰刀走进田野,我们用稚嫩的双手体会劳动的艰辛;整理稻穗,逐枝脱粒,我们用真诚与耐心收割劳动的喜悦;添柴加炭,热气腾腾,在红薯与玉米的烘烤中我们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劳动过后,同学们在稻田里开展了趣味农田运动会。拔河比赛,他们在拼尽全力的力量对抗中凝结团体感;稻田足球赛,他们在大汗淋漓的奔跑中绽放青春的热血。这是劳动过后的充盈,是青春活力的迸发!(高一21班 时心琳) 割麦,搬运,剥粒,三项工作人手分明,安排得井井有条,大家各司其职。前方,割麦的同学埋头苦干,不断推进;中间,搬运的同学不辞辛劳;后方,则是剥粒同学的认真与辛勤。我感受到一种来自团队精神的温暖。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然而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农民伯伯的耕种是疲惫的,然而丰收的喜悦是振奋人心的。由稻田拔河的共同蓄力,至稻田足球的团队竞技,无不彰显着“喜迎二十大,贺我好中华”的书生意气!(高一20班 封花天健) 秋风飒爽,稻穗金黄。研学务农,学习欢畅。尘土在田垄上飞扬着,少年在这别样的秋行中汗洒着,这大约是青春的模样。 我想,青春呐大概就是横冲直撞的,义无反顾的,争强好胜的,狂傲不羁的。我们割稻,拼着,拼谁割得多、割得好、割得快;我们踢球,搏着,搏谁踢得严、踢得锐、踢得妙。就这样谁也不让谁,直至分出胜负,收刀入鞘,还是气鼓鼓的,永不服似的。 不过青春又像这稻儿,总要成长的,长成一粒粒香醇的米饭。我们为了胜负呐,有时就下了黑脚,有时又讽刺对手,有时还责骂队友。我们一定会觉得后悔,是啊,青春嘛,谁又没悔过呢?可是当你悔的那一刻,你觉得你更成熟了吗?或许,研学又是一个成长点,为什么要下黑脚呢?为什么要讽刺呢?为什么要责骂呢?对嘛,一是要性子嘛,争那点小利嘛!但是,对手做错了什么吗?他们做得比你好,就要如此吗?队友又做错了什么呢?只是一时的小失误,就无理取闹吗?不!当对手强于你时,我们应该更强,激发出潜能,去反击,去搏啊!用青春那股劲啊!当队友犯了错时,我们应该一起担起,而不是散军心,我们永远是一个team。其实,我们这些年轻人啊,在把青春那股子傻劲、蛮近散出来后,心态就变了,就急了,躁了。也就一事难成了。直到我们有一天明白青春是用来合作了,我们也就明白了青春真正的意义,而那些傻事便是我们最好的回忆罢。 或许明年秋天,我们又会去研学,或许在青春的奔跑中,我们会懂得,会明白,会感悟。(高一19班 徐楷钊) 幸福的理解深化在土地与精神的传承中: 用左手握住根部以上一拳的地方,然后用镰刀向外轻轻一割,那么这捆稻子就完整的脱落下来。看似简单实际做起来也非常简单的动作,在重复了十几分钟之后就已变得僵硬而且疲惫,而抬头望去,所处理的一片稻田只不过是冰山一角。难以想象,稻农们是以如何强大的意志力以及付出了多少的汗水才能将一整片稻田收割,支撑起我们的饭碗。通过这次研学活动,在助农实践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各行有各行的汗水,而作为农民则更要付出十二分的努力。我意识到,人都是从土地里走出来的,也就必须将双脚踏于地上,将眼光着于地上。如果只顾抬头望天,却不低头望地,那必定会栽个大跟头。(高一19班 宋世奇) 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地是农场。农场这个熟悉而陌生的名词,在我踏上这一方土地的时刻,便蓦然幻化为一垄垄波翻浪涌的金黄的稻田,在蓝得异常开阔的天际下向我冲来。我在这样的辽阔中感到局促,便蹲下来。脚下松软的几近可以陷入的土地上还有一段段枯黄的秸秆,不知是这一季的还是上一季的,但土地一直凝望着稻田,在它黑色的背脊上,一岁一枯荣。 现今是有脱粒机了,但我们仍用手脱粒。尖锐的稻芒扎进手套,让手感到刺痛。烈日下我们笨拙而缓慢,稻田也望着。在没有机器的年岁里,土地恐怕也望着劳作的孩子,初学劳作的孩子,迷茫地看向那大了自己几百几千倍的稻田,手持镰刀贸然闯入。他们是征服者,但这一寸寸土地又残存了多少或艰难或痛苦的汗与血与泪?我无从得知。但土地知道,也只有土地知道。它背负着稻田枯荣的生命旅程,背负着劳作者的成长旅程,也背负了我们的旅程。从过去到现在的旅程里,什么都变了,劳作的疼痛消泯了,劳作的汗水风干了,但只有土地没有变,土地的厚重,正是人世间每一次变迁与旅程的道道年轮,让我肃然起敬,也让我难以忘怀。(黄钰楠) 十月的空气弥漫的是浓郁的稻香,用手将稻穗捋下的声音都变得锐利而清晰——当然,也免不了有谷粒深深地插入手套,刺入皮肤。秋日的收获,仍会带来磨难与苦痛。但想起自古至今的农人,在那些没有手套没有机器的时代,也曾如我们一样用手握住稻谷,用力向下捋去,捋出一年的收成。他们经历过春日的播种,夏日的耕耘,秋日的收割,自然也知道收获的可贵。他们曾用血得到土地,用汗浇灌幼苗,再以自己生满茧的双手,将谷物奉献给芸芸众生。智慧的中国农民早已知道劳作的苦痛,但也知道丰收的美好。他们愿意忍耐,忍耐稻穗尖锐的痛楚,捋出不再饥饿的苍生与一个民族的精神。抬头望去,天色晴好,那颗扎于手中地稻粒,已然于心中生根。(秦怡麟) 劳动教育是将德、智、体、美充分展现和运用的主要途径。多年来,南菁高级中学始终将劳动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课程,践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知行合一、实践育人,多方配合、协同育人”的举措,将劳动教育贯穿各学段,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资源,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努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 通过本次学农助农活动,学生们纷纷表示收获了不一样的体验:学会了使用传统工具,了解了传统工艺,接受了锻炼,磨炼了意志,体会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同时,让正确劳动价值观、良好劳动品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心扎根。 我们立在一处刚刚收割过的水稻地上,远远望去,凉爽的秋风拂过,吹起一阵阵稻浪。一声令下,我们便冲向自己的“战斗岗位”,弯腰,割稻,堆叠,看起来不大的一小片稻地,待到我们割完,却也早已是汗流浃背。我看向远向一望无际的稻田,金黄的稻穗随风摆动。这在诗人眼中的美丽场景,也是一幅让人深思的画面,我们曾经一直将节约粮食放在嘴边,《悯农》诗也被人人熟记,但只有真正地下过田,我们才能真切的体会到劳动的艰辛,也只有如此,我们才会真正理解这次活动想要教予我们的道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高二16班 陈睿) 在活动中,我亲自在麦田中劳动,用自己的双手割下一株又一株的麦子,也亲手剥开了麦穗的外壳,看到了里面娇小的米粒,不像之前单单只是在书上看着粮食来之不易的文字,而是深切体会到了“粒粒皆辛苦”的艰辛。劳动的同时,我们也举行了多种游戏,在每一个人的团结配合中获得了快乐和成长。 经过这次社会实践,我在汗水中体会了在麦田中割麦、剥麦穗的乐趣和辛苦,也在团体活动中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和团结的重要,同时感谢学校给了我们这次社会实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走出校园,获得不一样的成长。(高一22班) 金秋十月,我们走出书本,走进稻田。“绿波春浪满前陂,极目连云䎬稏肥。”通过躬身实践,感受到了粒粒粮食的来之不易,更感受到了农民伯伯的辛苦与不易。毛主席说:“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在社会实践中我们不仅割了稻子,而且还品尝了美味的红薯和玉米,一边细细品味,一边感受着农民们的热情与纯朴。和农民伯伯们的交流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生产实践知识,才知道应了那句诗“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次实践活动,丰富了我们的学习生活,让我们在日后的学习中,“躬身入局”!(高一20班 李欣倚) 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学校将会继续根据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搭建良好的劳动实践活动平台,提升劳动教育实践活动的趣味性与交互性,在劳动教育中点亮学生生命底色,助力青春成长! 文稿:赵妍妍 编辑:娄琰 初审:夏梅花 复审:陈文明 终审:刘正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