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英·菁干·菁彩——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援教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

·菁·菁

——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

援教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是一个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水库移民区六位一体的特殊区域,是老一辈无产阶革命家邓小平战斗过的地方。

百色市今年新入职教师近200人,教育部门为了帮助他们系好职业生涯第一粒扣子,原本计划经由寇永升老师牵线搭桥,邀请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主要学科两三位教师前往广西进行现场培训,但因疫情和即将开学难以实现。后来百色市将新教师入职培训改为线上进行,邀请南菁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主要考试学科骨干教师讲座。学校领导经过再三考虑,将本次活动定义为“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义务援教广西革命老区百色”,杨培明校长亲自挑选各学科骨干教师,除了9门文化课考试科目,还选派了计算机、音乐、体育等学科骨干教师参与,以为革命老区提供全方位、全学科教师培训,同时也为南菁高中更多的老师提供专业成长和发展机会。

2022年8月21日上午,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12位骨干教师对百色市2022年新入职教师开展线上培训活动,旨在让200名新教师熟悉课堂教学的基本规范,扣好走上讲台的第一粒扣子。

本次培训分为两大板块:一是南菁高中派出各科骨干教师在上午同一时段同步分学科进行培训,二是工作室主持人、南菁高中杨培明校长开设专题讲座。

上午的各学科培训不管是探讨学科教学还是分享教育实践经验智慧,每位老师都充分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虽然讲述的方式各有不同,但都向年轻的同行们分享了自己对本学科的理解,也给出了许多极具操作性的教学建议和指导……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音乐、计算机、体育,培训既覆盖了考试学科,也涉及了部分非考试学科,整个培训点面结合、立体、全方位地为百色市呈现了十余场精彩的教学分享,展现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样态。

学校党委副书记、正高级教师、无锡市学科带头人刘正旭老师以《站稳讲台:从规范到自觉》为题分享了语文学科青年教师成长的经验,讲座中既有教学理念上的宏观导向,又有教学细节上的微观指导。例如,刘老师以生动鲜活的例子强调撰写教学反思的重要性,还细致指导青年教师如何进行教学反思、如何听课评课……最后刘老师对百色市的青年教师寄予了极高的期待。

1语文 刘书记讲座截图.png

2.jpg




如果说第一版块各学科的教学讲座是从微观角度来具体生动地讲述教学成长,那么第二版块杨培明校长的专题讲座就是从宏观层面高屋建瓴地来寄语青年教师的成长。

杨培明校长从“教育面临的挑战”“青年教师如何站稳讲台”“寄语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明天的教育专家”三个板块开设了题为《以最美的姿态向上生长》的专题讲座。杨校长在讲座中特别指出:新入职的青年教师想要在短时间内站稳讲台就需要从教学常规入手,例如:认真备课上课,认真设计、布置和批改作业,认真组织复习测试,认真辅导学生课内外学习和活动,认真参加教学研究和业务精进。在讲座中,杨校长特别寄语青年教师:“努力成为明天的教育家。”他从“教育专家的五个特征”“教育专家发展的四个‘第一’”“教育专家的专业发展之路”“目前教师的几种类型”“如何成为一个教育专家”“40名世界特级教师的教学建议”“向名师学什么”七大方面,结合理论和实践分享了成为教育专家方面的满满干货,他恳切的话语与生动的讲述让在场所有青年教师都为之振奋!在讲座的最后,他也特别强调想要成长为一个有发展的教师,一定要在深刻反思中,认识自我;在同伴互助下,成就自我;在专家引领下,做更好的自己。杨校长的讲座,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高度,又能结合实际,给予青年教师最贴近生活与工作的建议。他既像一位领路人,指出大家前进的方向、给人前进的动力,又像一位亲切的长辈,给予青年教师最温暖的关怀、最真心的鼓励!


3杨校长.jpg

依托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平台,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各学科骨干教师义务援教革命老区百色市,为所有参会的老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样板,为南菁教师队伍专业成长和发展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部分教师讲座后感想

英语学科 薛海燕

这次利用暑期时间,借助于“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平台,对广西百色今年新入职教师进行线上培训,既援助了百色革命老区教育,也锻炼和提升了我们自己。我借此机会对自己多年来关于上课、听课、评课的一些思考和做法进行了比较完整的梳理。我在讲座中重在讲清楚新进职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把握的三个阶段及其内在要求:一是上课评课;二是观课评教;三是析课评理,并通过案例分享的方式,讲透析课评理的焦点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形成内在的逻辑闭环。我重在帮助新教师厘清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阶段:新教师、骨干教师、卓越型教师,实现从模糊到清晰,从新手到经验积累,从经验到“意识”飞跃的良性发展轨道。

玫瑰赠人,我手香余。这个暑期,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6英语 薛海燕讲座截图.png



政治学科 刘志洋

有一句顺口溜:“教政治很简单,对着书本画圈圈。”其实,教好思政课可不容易,这门课程是青年学生终身受益的做人学问。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我们思政课教师是一群向着太阳奔跑的老师,我们的授课内容与其他学科不同,我们承担着比其他学科教师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的责任更重。我们必须要苦练“内功”,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才能把理论讲活,讲得透彻人心。要对祖国和社会更多一份热忱,才能引领学生向着太阳奔跑!

著名诗人惠特曼在《有个天天向前走的孩子》中写道:“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变成了他的一部分。”惠特曼用诗的方式表达了人的诗性成长。是的,和学生交流,与同行对话,对经典的聆听,包括对自我的凝视,让我们拥有了很多的“看见”。这份看见,是写在思想政治课堂里的教育学,它丰盈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蓬勃了我们的教育生命,让我们在听从立德树人的使命召唤中,自觉地行走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道路上。

——当我把这些思考形诸文字时,我的思考更加深刻了;当我把这些想法分享给广西百色的年轻同行时,我的思考付诸于更多行动了!

援教革命老区百色,获益良多!

7政治 刘志洋讲座截图.png




信息技术学科 蒋丽萍

与相隔千里的广西百色地区教师同仁进行的“云端”讲座,对我来讲是一次非常宝贵的交流与学习机会,从讲座的内容、模式和交流成效来看,我都有很多收获。

在推动国家科学技术核心竞争力全面提升与突破的新时代,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体系中显得尤为重要。信息技术新教材课程框架树立以核心素养为纲的课程观,建构学科大概念体系,设置多元需求的课程结构,渗透项目式学习方法,将核心素养融合在课程各要素之中,实现学科课程的学习缘由、知识内容、探究方法和交流方式一体化结构。我在讲座中以信息技术课程新课标为纲领,旨在帮助新入职教师厘清学科素养内涵、树立新课改教学理念、探究课堂教学实践路径。同时,在讲座的准备与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教学相长,进一步夯实了自身对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的理解与应用能力,是对自身的教学理念与课程理解的一次知识迭代。

由于疫情防控因素,本次讲座采用了线上模式。相较于线下,线上教学模式面临着课堂氛围与互动模式的改变,但同时对知识体系的多维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在提高讲座成效的同时,也对本人今后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更多启发。

感谢学校搭建如此高端平台,感激广西百色同行们的倾情投入。

8计算机 蒋丽萍讲座截图.png




音乐学科 薛芝菁

2022年8月21日,我作为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的成员,受邀参加了援教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的活动。由于疫情原因,活动的形式是线上讲座,主要是针对百色市直属高中的新入职教师。接到这个任务后,我就立刻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思考和梳理了音乐老师刚入职的时候一般会遇到哪些困难和瓶颈,解决这些问题可采用哪些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在讲座中,我从“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音乐教育科研”这三方面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和互动,老师们回应很热烈,觉得我的分享很有实操性和指导性,深受启发。老师们的情绪也深深感染了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呢!

9音乐 薛芝菁截图.jpg

10音乐 薛芝菁截图2.jpg



历史学科 华志强

我思,我行,故我在

——援教广西百色革命老区有感


8月17日上午,在教师发展中心培训的我接到马维林副校长微信,大致是推荐我参加21日上午的杨培明劳模创新工作室援教广西革命老区百色市线上活动,让我与刘书记对接、联系……接下来,我就一直纠结:时紧任重,力有不逮;才疏学浅,不尽人意;初来乍到,贻笑大方……一时间,出了不少洋相。经寇老师语重心长地提醒,18日的我就调整好心态,开始紧锣密鼓做准备:构思提纲、收集素材、整合思路、制作课件……几易其稿,到21日凌晨方成,累且心安。21日早5点起身,浏览课件,逐屏诵读。7点50,加入腾讯会议,待机……两个小时的交流,一方讲得投入,一方听得认真……事后想来,颇有一番意思。

交流以“三新”背景下历史教师的困与变为题,围绕新课程、新教材和新高考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历史教师角度出发谈所思、所行,共勉互励。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之所以在这句话中间又加上一个“我行”,是因为受教育家孔子“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启发。教师的事业既是思想的事业,更是在思想驱使之下践行的事业。特别是“三新”的特殊背景下,当课程、教材、高考等发生新的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教师工作就更凸显出其是一项具有反思性、复合性、发展性的专业化职业。

我绝对不敢妄称自己有什么思想,但是,我一直鞭策自己要思考、思索。佛教信徒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是不死不生的“涅槃”境界,就是说达到了一种大彻大悟、完全超脱于红尘的忘我境界;道教信徒修身养性要达到的则是如庄周梦蝶,不知我梦蝴蝶,还是蝴蝶梦我的仙境。所谓“面壁十年图破壁”。生活在13世纪的基督教哲学家阿奎那提出,要实现自己人生的幸福,必须通过实践信仰、希望和仁慈这三种宗教德行,才能达到上帝所赋予的善的本性。这些,其实都是在谈思想与实践。

要学习理论,不能在思行中迷失“自我”。袁小明曾说:“教书,本是博人生,从平实中博出睿智,从调侃中博出幽默,从钝滞拙讷中搏出淋漓尽致的深刻,这才是教师的人生。”细细品味这位智者的话,我觉得其中的要义就在于:教师要思想!几年的新教材教下来,觉得很累,真有些知识浅薄和江郎才尽之类的感觉。教书本身就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辩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情。知识是一种力量,思想更是一种力量。当思想敏锐的走动时,教学时空坐标中所注入的生命关照这个伟大的主题才能涌现出来。

一段时间以来,在一种全新的理念与愿景氛围下,课堂教学似乎正在形成一种全新的语境和令人眩晕的教学场景——不知所云的互动、游移离散的辩论、华丽彩排的包装、眼花缭乱的手段……鲜活的学科知识以及学科体系之内所潜藏的厚重、深刻、哲理,在层出不穷的教育术语和政治天条的“引领”和“辅助”下,显得如此苍白与浅显。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人们常常忽视了学科教育中一个最本真和最重要的问题——对于学科领域本身的研究,学科动态信息的追踪,以及课堂教学中诸如讲授艺术、逻辑分析、语言表达等“内功”的修炼和积累。

要关注体验,应要在思行中形成“自我”。要关注个人的实践感知、经验积累,并在思考与感悟中形成自己别具匠心的教学智慧和独具风骨的教学风格。但是,在不断发展与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化和历史研究不断深入的当下,对于历史老师而言,没有一成不变的灵丹妙药,也没有一劳永逸的圭臬法度,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通的法则信条。教了近二十年的书,成功的、让我自己满意的课好像还没有过。倒是在些许“庆幸”和“遗憾”之间,冒出了几丝关于历史教师实现自我完善的愚知钝见:从不断超越自我中形成个性。

要终身学习,更要在思行中超越“自我”。

一个再有造诣、再有特长的历史老师的“我思、我行”不是在真空条件下,通过闭门谢客而完成的;更不是在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地心态下达成的。要有兼收并蓄、要大气大度、还要不耻下问,一个人的进步实际上是在不断学习、思考和调整的领悟过程。向身边的人学习、请教,把自己周围的老师看作是学习的资源和交流的伙伴,往往可以弥补自己的认识缺失和知识缺损。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说要善于向同伴学习。

历史学家许纪霖有句豪言:“我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我可以改变我的课堂。”我想,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中学历史老师,我更加改变不了这个世界,但是我也将努力思考、努力践行,也要去尝试着改变自己的课堂。

11历史 华志强讲座截图.png



附:广西百色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关于组织市直4所公办高中参加2022年各学科新教师入职教育线上培训通知


END